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灾难事件发生时,部分媒体和社交平台却将人类的苦难当作“笑料”,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新闻伦理,更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的伤痛,本文旨在探讨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责任,分析其将灾难调侃化的危害,并呼吁媒体回归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一个更加温暖、理性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加剧社会恐慌:当灾难发生时,人们本就处于高度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如果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使用夸张、戏谑的手法报道灾难,很容易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导致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
伤害受害者及其家属: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正经历着巨大的心理和情感压力,媒体的调侃不仅是对他们尊严的践踏,更是对他们伤痕的二次伤害,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强烈反感,甚至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破坏媒体公信力:长期以来,媒体被视为社会公正、公平的守护者,当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失去应有的专业性和责任感,选择调侃而非同情、关怀时,其公信力将受到严重损害,这不仅会削弱媒体在公众心中的权威地位,还可能引发对媒体整体的不信任感。
“汶川地震”中的不当报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有部分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出现了将地震灾情与娱乐新闻混为一谈的报道,有媒体在报道中配以“笑到流泪”的配图,试图以轻松的口吻缓解读者情绪,这种做法不仅未能有效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反而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批评。
“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中的不当言论: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期间,有部分媒体和网红在直播中以调侃的语气讨论火灾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种行为不仅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也未能体现出对自然灾难应有的敬畏之心,此类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议和批评,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始终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这意味着在报道中应避免使用夸张、戏谑的语言和图片,避免煽动公众情绪或制造恐慌,应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灾情信息。
尊重受害者和家属: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始终将受害者和家属放在首位,应避免在报道中提及他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避免使用可能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的语言和图片,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和救援信息,为受害者和家属提供支持和帮助。
加强自律和监管:媒体行业应加强自律和监管机制建设,媒体从业者应自觉遵守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和惩戒,通过自律和监管的双重保障,确保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始终保持应有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灾难是人类共同的伤痛,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笑料”,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媒体——更应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通过保持专业性和客观性、尊重受害者和家属、加强自律和监管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理性、温暖的舆论环境——让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而不是冷漠和嘲笑。—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